主题12:小城镇建设
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已按法定的程序、权限审查批准并公布;
镇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
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公共服务覆盖镇域农村和农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范围较大,对农民和非农产业集聚具有较强的吸纳力;
镇区绿化状况良好,主要街道和河、渠两岸植被丰富,镇域内各类古树名木保存完好;
城镇供水设施良好能满足需要,水质综合合格率优良;
镇区能源结构合理,燃气普及率较高;
镇区主次干道路面铺装达到较高水平,路灯等设施齐全有效;
镇区主次干道、公共场所和集中居住区有地下管渠排水设施,实行雨污分流;
镇区污水经过处理和综合利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不污染水体;
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镇区防洪、排涝、消防等各类防灾设施符合标准、安全完好。
重视镇区住宅小区的设施配套和环境改善;
城镇建设档案完整、准确、系统,管理科学规范;
镇区基本实现平均每户拥有一套功能相对齐全、综合质量较高的住宅;
重视镇容镇貌管理,成效显着;
垃圾站点分布适宜,设施完好;
镇区公厕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卫生状况良好;
镇区粪便、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无露天堆放。
主题13: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有科学的公共交通规划、合理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和完善的法规体系;
规划调控作用发挥得好,组织实施措施有力。有完善的城市路网结构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城市道路通行能力高;
公共交通运营结构合理;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上科学设置公交优先专用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形成覆盖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快速网络,提高公共交通车辆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
建立先进、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指挥系统;
公共交通投资经营市场规范有序,管理法规健全;
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的监管体系,确保公共交通安全、正常运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资金和政策扶持。对公共交通实行规范的经济补贴、补偿政策。加大对公共交通行业的科研投入,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公共交通营运组织和管理水平。
主题14: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
重视对行政区域内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特殊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将其列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中;
重视城市在周边地区植树造林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大力推进城郊绿化,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建设绿化隔离带;
认真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
重视城市中心区绿化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城市道路绿化情况良好;
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公园设计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符合标准,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维护管理良好;
城市绿化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区域性的乡土树种、草种,加快新品种的研究和引种驯化,丰富植物物种;
城市广场以植物造景为主,乔、灌、花、草有机结合;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
www.dichanshequ.com
管理法规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建档立卡,责任落实,措施有力;
重视庭院绿化美化,城市全民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高;
新建居住小区和改造旧居住区重视绿化建设,小区绿化符合标准。
主题15:通过宣传、科普教育和科研成果促进人居环境改善
热心从事改善人居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改善人居环境领域积极进行宣传、科普教育工作,贡献突出、成效显着。
长期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的科研工作,其研究理论成果、科研成果,被证明确实有效,并已广泛传播,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做出突出贡献。
主题16:推行建筑节能,建设节约型城镇
做好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订;
积极落实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要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节能技术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宣传培训;
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节水工作;
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和绿色建材的应用;
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小区)中得到规模化应用。
主题17:村庄整治
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安居乐业,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富有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
村内道路通畅硬化,饮用水质安全卫生,排水沟渠顺通实用,垃圾收集转运有序,新旧水塘洁净自然,厕所粪坑卫生无害,村民住房安全适用,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基层组织和村民活动场所配套。
整治后的村庄公共设施管理制度完善有效,村规民约健全,管理民主公开,各类公共设施运行与维护正常,具备持续发挥效益的能力。
村民具有
参与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管理事务的责任意识,已初步具有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和风尚,相应的村民自主参与渠道明确,村集体和村民的责任清晰。
主题18:城市管理与市容环境治理建设
加强政府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城市管理工作达到全行业覆盖、全社会管理和全过程控制;
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服务热线,随时受理公众对城市管理问题的举报,城市管理监督和处置的各项制度健全;
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体制,管理运行模式建设、系统建设和数据平台建设符合各项标准;
建立了目标明确、责权分明、关系协调、执法文明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机制;
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城市管理难点实行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着。
附件4
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汪光焘(建设部部长)
副组长:仇保兴(建设部副部长)
成 员:李东序(城市建设司司长)
沈建忠(房地产业司司长)
唐 凯(城乡规划司司长)
李兵弟(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
何兴华(外事司司长)
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李东序(兼)
副主任:陈蓁蓁(城市建设司副司长)
姜万荣(房地产业司副司长)
成 员:欧阳湘(村镇办处长)
郑广大(外事司处长)
方杰义(城市建设司助理调研员)
赵永革(城乡规划司副处长)
杨学安(人居中心信息办副主任)
上一页 [1] [2] [3]
标签:
中国 部委,
法规条例 - 国家法规 - 部委
《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2006修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