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5月27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科学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的减少污染物排放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污染物,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向环境排放,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物质。
本条例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家和本省确定的对环境影响较大,需要实施重点控制的污染物。
第四条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应当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及本省有关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规定(来自:www.dichanshequ.com),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排放污染物。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制定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将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效果作为对所属相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负责人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适当经费,用于保障减少污染物排放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环境保护派出机构依法对辖区内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宣传和舆论监督,督促排污单位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在媒体上公布行政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排污单位减少污染物排放。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成效显着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第十条 本省对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状况、实际排污情况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全省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方案,并下达到下一级人民政府。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
第三章 污染物排放管理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禁止排污单位无排污许可证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污染监控系统联网,保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出现故障时,排污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修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可以将所属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核实确认的自动监测数据作为执法的依据。
禁止擅自拆除、损坏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第十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保证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采用下列方式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一)将未经处理超过规定标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或者通过污染物处理设施排入环境;
(二)擅自停止使用或者违反操作规程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
(三)在污染物处理设施发生故障后,不及时排除故障,仍排放污染物;
(四)违反水污染物处理工艺,采用稀释手段排放水污染物;
(五)其他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第十八条 排污单位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期间,应当采取减少污染物排放措施,使污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领导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不按照规定发放、变更、吊销排污许可证的;
《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2009)》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