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佐木谦逊而开放的心态令他赢得了参与工程的其他设计师的尊敬,合作工程得以顺利发展与不断完善,从而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大师级作品的产生。
1989年,佐佐木本人退出事务所的运作,并完全脱离公司,Sasaki则成为公司的象征,纪念着佐佐木对公司的开创性功绩。佐佐木离开之后的Sasaki公司已成为拥有200多名员工,由20多名合伙人共同负责的公司,继续保持着原有的理念、活力和质量。
2000年9月6日80岁的佐佐木离去了。这一年是龙年,来到中国大陆刚刚一年的Sasaki公司已完成了12项城市设计任务,业务分布于广州、上海、北京等地。
2000年秋,Sasaki公司亚太地区主管戴维先生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发表讲演,向中国学生解释了Sasaki公司对城市的理想、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景观与城市设计的看法。2001年Sasaki公司的“广州珠江口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获得波士顿建筑学会的“可持续规划奖”,同时获奖的还有贝聿铭事务所在荷兰的项目。
二 融会建筑理念与景观构想的城市设计实践Sasaki的实践遍布全球,这里选登的是我们认为最有启示作用的三个项目。
1 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门户区城市设计这是一个大型体育设施的规划设计。Sasaki自始至终以城市设计师的领导角色,带领着建筑师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作为一个位于通
www.dichanshequ.com
往城市中心区域重要入口处的城区新体育中心, 克利夫兰门户区(Cleveland Gateway)是这个城市经济复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该地段占地1.87 hm2,紧邻卡亚荷加河谷边的大片开敞绿地,而两个街区之外就是公共广场。同时,该地段与区域性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Sasaki事务所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个具有城市特质的总体规划,同时希望通过这个规划,能够启动毗邻区域的经济复兴之路。此次规划涉及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各个方面,虽然面临挑战,但Sasaki充分地利用了基地条件,使克利夫兰真正成为通往市区的大门。
最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师精心地利用体育场和体育馆形成城市的边界,建立与市区原有街道和公共空间的有机联系。这些体育设施沿着街道边缘布置,建筑立面巧妙地界定了一条条城市人行步道,与原来的街道和街区模式配合得天衣无缝。通过降低各体育设施与运动场平面的标高,各个人流集散场所可以与人行道直接相接。这种建筑形式的处理方式,是建筑与城市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
其次,设计者积极回应周边城市景观条件和自然生态条件,使体育中心区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从而发挥了吸纳人流与向市区有效发散和疏导人流的功用。只有分析了视线、周围景观和建筑的相互空间关系和交通联系、视觉联系、功能联系等种种问题,建筑的体形和开放空间的位置和形式才能被确定下来。体育馆的入口广场设置了两个高高的灯塔,既限定和标志了入口空间,又联系着卡亚荷加河谷对面的景观以及市中心高层建筑的天际线。体育馆的主入口是一个序列的一部分,这个序列从附近克利夫兰商业拱廊延伸过来,通过规划中的新的开敞空间,沿一条新街道与体育馆联结成片。众多的出入口被安排在靠近城市中心方向,拥挤的人流自然涌向毗邻市中心的餐馆、酒吧、商店。
而此规划通过混合功能的设置,激发了地区的城市活力,这里成为能够吸引大量人群活动的重要地区,以及具有良好形象的真正的城市门户。地段内的空间和广场提供许多城市功能。综合体的重要服务部门被放置在入口广场之下的一个看不见的地下服务区内,主要通过降低比赛场地标高和服务区位置的仔细协调来实现。
事务所的各种设计理念都在这个城市设计中得到了实践。构建丰富的物质空间,引导个人与公众的紧密联系;为土地提供混合的使用功能,满足竞争和使用的要求;将生态的运作结合到城市中来等等。设计理念的贯彻不显山露水,却落到了实处。Sasaki事务所以独到而考虑周全的城市设计,引领着地段内的建筑设计,为它们的建筑边界、体形、功能甚至内部空间形式的确定建立了严格而又能容纳相当灵活性的控制导则。
本项目1990年开工,1994年建成。尽管体育场的建筑设计由在美国颇具声誉的HOK体育部完成,体育馆也是由完成亚特兰大奥运会体育场、广州九运会奥林匹克体育场的著名的E B公司设计,但这一次的掌声却大都给了Sasaki。其原因在于设计中城市公共空间的成功。正如项目设计主管伍德(Alan L. Ward)所说:“我们不仅负责总体设计,更是看守公共空间的警犬。”由于Sasaki 在该地段出色的城市设计,1992年本项目获得了PA城市设计奖。1996年建成后的克利夫兰门户区项目获得AIA城市设计金奖,在获奖名单上,Sasaki事务所的名字排在HOK和EB的前面。Sasaki公司从过去以配合为主的景观设计师成功转换为主导局面的城市设计师,这一过程反映了其卓越的专业能力。从此,城市设计越来越成为公司核心的工作内容了。
2 中国台北车站专区城市设计及开发规划亚洲经济的崛起在满足了部分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城市问题。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无不困扰着一些亚洲城市。台北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为适应交通网络的改善,同时延续城市的历史风貌与城市空间涵构,1989年9月台北市选择了以Sasaki为首的规划顾问组,对台北车站特定专区进行城市设计与开发规划。
怎样将台北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气候因素融入到设计中去,是Sasaki事务所面临的挑战。街道根据风水原理布置成南北朝向,街道和户外开放空间以骑楼建筑作为骨架,一种“高级骑楼”被用来联系一系列的户外开放空间北边的建筑物。北大门作为这座历史城市最古老的遗迹,因为林阴大道的设置,其历史价值得以加强。林阴大道沿着原城墙设置,中间设绿化带。对于原有城市涵构的理解与延续,也体现在开敞空间的平面形式上,在那里,建筑界面与面对的城市旧街道垂直,而不是与现有大路平行,从这些旧街远望新设置的大型开敞空间,将会有较完整的空间体验。
Sasaki在此规划中设置了一个连续的大型开放空间,以缓解台北市内高品质开放空间的极度缺乏。它几乎横穿整个地段,直抵东面的淡水河,与滨水空间相接,大型商业购物游廊通过南北向的开放空间或街道与之相连,生态系统和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对于建筑的位置与形式,规划根据城市景观和功能使用的要求也作了充分的考虑,各种地标性和景观性的建筑都被重点提及,并做出了详细的控制方案。一个标志性的塔,被置放于新的户外开放空间和林阴大道的交会点这一关键位置上,并被设计成台北新兴国际化商业城市的象征。建筑物的高度从15 m到75 m不等,同台北市区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建筑物高度建立起联系。
人行动线的组织是Sasaki主要考虑的方面之一,规划中利用了基地良好的公交条件,车行交通以大众运输系统为主,这使得人行动线的组织成为
www.dichanshequ.com
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具有不同功用的人行步道,被设置于不同标高的层面上。连接地面各公共空间的地面层人行动线、连接公共交通车站与台北车站的地下层人行动线与分离人车的地上二、三层人行动线,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效而明晰的完整系统。
一种台北典型的垂直使用各个地面层的做法被沿用至这个地块上,即在低层布置连续的较典型的零售业,偶尔也安排文化用途。而在上部则安排多功能使用。除居住外,这个街区现在的设计方案在公共策略上是极富弹性的,足以满足未来居民的使用。
这个规划是Sasaki的设计理念在亚洲城市的体现,也包含着事务所根据亚洲城市的具体特点对其设计思想和手段的调整,特别是在如何对待与西方有巨大差异的东方历史文化方面,他们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3 中国广州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科学城位于广州的东北部,占地约3 700 hm2,它的建立是广州在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举措之一。科学城中心区是科学城的核心,如何本着为科学城创造高品质的城市形象的原则,在考虑场所基本物质特征的同时,合理安排各项发展计划,是摆在Sasaki事务所面前的一道难题。
科学城基地拥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它位于低矮连绵的山丘地区,正处于从南部的珠江平原过渡到北部山区的连绵丘陵地带,在周边的山脉范围内,低矮的小山逐渐被更陡峭、更高的山所代替。在这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互相撞击下,事务所将历史、文化和环境的平衡作为设计的第一要义,用现代理念表达出自然与人工环境的互相适应。
自然因素与城市设计的充分结合无疑是这个城市设计的重点。自然生态在这里不是设计的制约,而是灵感的来源。方案保留城中占主导地位的山体,将其组织到视觉景观设计之中,例如交通路线的刻意安排,穿行于其间的人们能明显感受到地形的无穷变化,并因此确定自己在城中的方位。在规划方案中,建筑依据山体的地形走势进行布局,取得了建筑与自然的平衡。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中心区的建筑多数南向布置以获得最佳的通风和采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