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纽约每日电讯中文网
如果你是潘石屹的“粉丝”,或者至少你是潘石屹博客的经常阅读者,那么,你通常也不会介意了解更多关于SOHO中国的事情。
这就是潘石屹和他公司SOHO中国的“潘式品牌营销”战略,潘的个人品牌与公司品牌异常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当你对其中任何一个产生兴趣后,那么,你就需要一并接受另一个暴光率同样高的名字。
当被问及SOHO中国的品牌营销风格是如何形成之时,潘石屹向记者能回忆起的有两点:第一,公司第一次大规模交房时的经历;第二,他说,确保你的每一个产品都是不一样的,是标志性的。
1999年,正是北京市第一批商品房集中交房入住的时间。由于此前开发商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策划代理中介机构,从项目宣传、包装,到样板间和售楼处的精美装潢,购房者的预期非常良好。然而,房屋交付使用后,失落感倍增。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入住纠纷大量涌现。随后的SOHO现代城也面临这一局面。
潘立主推出了“加10%年息无理由退房”的方案,这一方案一经推出,灭火效应明显。整个方案于一个月后结束使命,只有12户居民退房,但是,2套遭退的房屋在随后以超出原价20%的价格拍出。
“当时,我在想,与其和购房者讲明交房的实际这些大道理,还不如来点实在的优惠和承诺。”潘石屹说。
潘石屹所说的第二点,更体现出公司品牌战略的潘氏风格。他说,每一个产品都应该成为城市的地标,这才会对公司的品牌产生影响。
在北京东三环沿线工作的人们,大概对SOHO中国的每一个个性鲜明的SOHO产品均印象深刻,从色彩鲜明的SOHO现代城,到外表怪诞的SOHO尚都,大体量的白色盒子建外SOHO,以及出自亚洲十大顶尖建筑师之手的长城脚下的公社,每个产品都写满争议。潘比以往更加积极地亲身参与到这些项目的宣传中,形式是超乎人们对一个身价不菲的董事长的想象的。
而对外界的批评,潘回应说,简单的复制,对公司的品牌是没有影响力可言的,就如同人们经常对某一风格的时装评头论足,但是人们却鲜于批评某款工服。“SOHO中国的品牌已经国际化了,在国外的投行和建筑界,我们公司已经是一个大品牌。”他说。
在这种公司领袖人物与公司品牌过于密切,甚至在某些人眼里,潘的个人品牌已经超越公司品牌之时,潘很容易被问及如下的问题;公司领导人的个人品牌高于公司,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潘默认了这一点,他说,新兴的品牌都与创造个人魅力密切相关,有很多时候,这是一条推广的捷径。但是,从长远来看,公司完成上市后,就变成了一个公众公司,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塑造公司和项目的品牌上。
在房地产同行眼中,潘石屹是个风头一直很劲的人物,也是个爱露脸、爱热闹的人,在大把大把获取房地产暴利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入娱乐圈,成为一个超越行业的公众人物。
作为行内人士也好,作为公众人物也好,潘石屹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争议的方面很多,如对他的处世风格、营销能力、开发的产品、对行业的影响和贡献。作为行业内的一员,笔者想以行业眼光对潘石屹的功过是非作简单的评论。
潘石屹的性格:率真与随和
潘石屹的平易近人是圈内出了名的,不论谁,也不管身份地位和长相美丑,只要有人给他打招呼,他都会热情回应并且不失时机地递上名片,但是他有没有记住别人就不得而知,颇有苏子瞻“上可交玉皇大帝,下可交田院卑乞儿”之风。所以认识潘石屹的人远远多于他认识的人。潘石屹虽然是个演员,但不做作,非常率真,不论何时何地,总是满面笑容,潇洒自如。即使受到批评和指责,也没有暴跳如雷的举动,从没有看见潘石屹失态,充分体现了潘石屹的率真和亲和力,这也是一个营销奇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潘石屹非常超脱,他将地产娱乐化的行动让人感觉他好象不是置身一个风云变幻、诡异复杂的行业,而是站在舞台上演轻喜剧。
潘石屹的贡献:提升房地产行业关注度和光大末位淘汰制
可以肯定地说,潘石屹给房地产行业挣了不少名声。房地产行业如此受社会关注和舆论关注,除了房地产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容易引起老百姓的注意外,与潘石屹频繁在媒体亮相,直接和间接对这个行业的宣传有很大的关系。各种媒体长时间暴炒
潘石屹的战略:固守CBD的利弊
圈子里的人都知道,潘石屹赚取大笔利润的项目几乎都在CBD。他这样以CBD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显示出他的精明。CBD的发展前景看好,这里也是他自己的成名、发财的新起点。CBD的房价较高,单位面积的利润也高。对于老潘而言,既可以利用原有的客户资源,又可以节省大量管理成本、精力和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老潘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在各种媒体上亮相并去娱乐圈子里潇洒一把。当然这可以算是更轻松、更娱乐化的营销形式。国内还没有哪一个大企业家象老潘那样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忙企业以外的事情。潘石屹离开了CBD的几个项目在商业上都算不上成功如博鳌蓝色海岸等。
潘石屹只固守CBD的战略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那就是他丧失了去外地发展的大好机会,没有及时实行品牌化的地域扩张,没有获得足够的土地储备,在土地供应越来越透明化、取得土地的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随时都有断炊的可能,好在他现金充足,可以“以鸡蛋换粮票”。易小迪不象潘石屹,虽然他也在CBD取得了成功并创立了阳光100品牌,但他早早就实施全国性的品牌化战略,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战略布点。虽然易小迪一年的销售面积将近100万平方米,但是销售额只有40亿左右,与潘石屹的单个项目相比也多不了太多,利润总额也差不多。然而,易小迪的战略显然更高出一筹,他拥有足够的土地储备,占领了更多的城市,布下了更多的棋子。这是一种立足于长远,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
潘石屹的核心竞争力:营销奇才与危机公关高手
《SOHO的潘式营销:用嘴巴盖房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