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
>6500
>100亿
主商圈
次商圈
商业配套薄弱的人口密集区
新市中心
交通比较便利的城乡结合部
1一类城市
★
★
★
★
★
二类城市
★
★
★
★
●
三类城市
★
★
★
●
●
四类城市
★
★
●
●
○
五类城市
★
●
●
○
○
成为次优选择的城市所具备的特点是,第一,城市规模比较小、人口比较少。第二,很高的GDP,部分小城市年生产总值甚至高于西部省会城市GDP。第三,人均GDP非常高,按照国际标准已经是中等发达水平,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以上。第四,消费市场相对不发达,商业需要升级换代。这种典型的城市比如江阴、昆山、张家港、晋江等全国百强县前列的城镇。
次优选择案例介绍
为了增加投资选择机会,我们进行了上述“次优方案”的尝试,首先对上述中小发达城市进行了筛选,结合实际的市场机会,选择了“CS”地区作为试点。经过我们的前期市场调查,这个城市的市场情况如下:1、经济非常发达,2008年GDP总量1150亿,人均GDP11万人民币,折算成美元是1.6万,在全国百强县排前五位,更是苏州经济的火车头。2、市区面积210万平方公里,人口比较少,仅仅100万出头,其中市区人口40万。3、商业发展较为落后,现有商业以百货和大卖场为主,最大商业体的经营面积不超过三万平米,并且在硬件设施上比较欠缺,全市尚没有购物中心出现。4、2008年这个城市私家车拥有量达到7.8万辆,百户私家车拥有量达到23辆。
根据城市和商业现状,我们采取了如下的市场进入策略:
第一,市场选址,我们瞄准城市主商圈,同时考虑城市将来发展方向;
第二,商场的定位就是采取购物中心的形式,商场档次是中档偏上,主要是突出购物环境、品牌丰富,并且是具有吸引力;
第三,商场体量是八万平方米左右远远超过这个目前商业体量,尽量争取覆盖广阔的区域;
第四,建筑标准,硬件水平很高,停车等配套完善,形成该市现有商业部可比拟的优势;
第五,经营策略是由国际知名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商负责招商推广运营,并且只租不售,确保商场档次。
投资期望和实际表现
该项目位于城市核心商圈边缘,同时也是未来行政中心发展方向,三公里范围内辐射人口15万人,占整个城市40%。项目临两条主干道,公交线路很多,交通非常便利。整个项目体量是八万平方米,大卖场只有1.7万平方米,占可租赁面积的35%,比例适中,机动车停车位400个。楼层只有四层,典型的购物中心做法,主力租户是沃尔玛,位于三楼至四楼,避免了对自营零售部分的不利影响,并且设置平层停车库。
项目的沿街立面很长,展示性非常好,交通非常便利。动线设计和业态组合,都还不错,特别是购物中心里连锁品牌占比已经高达94%。铺位的大小一般是50-200平方米,总共有150个铺位。
在宣传推广方面选择美国一流商业地产运营商进行合作,从项目选址开始进行招商宣传和市场推广;整个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的推广宣传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我们自己做商业地产的观点或者是从教科书上学到的知识,这个项目选址的地段是未来发展方向,尽管不是传统的商圈,但是距离传统商圈只有一公里左右。方案设计符合原来市场定位和市调报告,布局比较好,动线比较流畅,业态上品牌商品充足,业态齐全,档次中等。
这个项目是2008年6月开业,开业时候的出租率达到99%,市场反应非常热烈。但是,不久之后我们认为这个项目实际运营情况不够理想,主要是客流量、租金成本、提袋率都比我们期望的要差。这个项目开业的时候每月客流量是20万,现在是每月30万。并且租户的租金成本非常高,租金成本占50%以下的只有23%,租户的生存能力比较差。
案例原因分析以及相应解决策略
预期与实际的落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做购物中心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结构。
我们选择了一线城市深圳和商业比较发达的二线城市成都,和这个城市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深圳和成都2008年的GDP,深圳是7800亿,成都是3900亿,这个城市是1100亿。虽然这个城市GDP总量比深圳和成都低了很多,但是它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属于短时间内迅速积累财富。从2001年至2008年,这个城市GDP增长2.75倍,增长率高于成都1.62倍,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3倍,仅仅低于深圳2.99倍。
从GDP结构上看,2001-2008年,该市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一直在60%-70%之间,同期的深圳从83%增长到了100%的水平,成都则一直保持在100%的水平。可见这个城市的GDP依然是投资拉动为主,消费占的比重是偏低的。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上同样可以体现,该市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人民币264亿,分别低于同期深圳2252亿和成都1622亿,并且从2001到2006年,这个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一直在20%左右,同期深圳是30%上下,成都是40%上下。由此说明这个城市的消费力是偏弱的。因此,我们判断这个城市增长虽然非常迅速,但是属于爆发式的增长,主要是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消费市场没有完全打开。
第二,城市商业发展阶段和特点。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细部市场抽查,发现该市消费市场的特征如下:1、品牌意识比较薄弱,价格因素对日常购物的影响较大,人们强调的是便宜而不是品牌;2、百货商场是这个城市购物的首选,其次就是大型超市;3、公交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对于商品品类齐全的要求高于其对于品牌的要求;4、需要的公共设施是卫生间和非机动车的停车位,而不是机动车停车位。
我们对该市的商业环境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以下问题:1,该市现有经营最好的华联商厦开业已经十年多了,营业面积就是两万平方米,品牌只有240个,存在硬件条件不高,配套缺乏的问题;2、超市类大润发的经营非常好,还有时代超市、常客隆、世纪联华和欧尚等超市,但是同质化非常严重。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判断,该市消费市场尚处于百货和超市阶段;百货商场数量不多,面积比较小,品牌比较小,消费者没有建立起来品牌意识;购物中心更侧重于通过品牌拉动力,完全的购物中心业态对于这类城市来说属于比较激进的尝试。
第三,城市居民购买力水平和消费认知。
《国内购物中心的市场准入条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