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房地产资料就上地产社区!
当前位置:地产社区地产学堂房产论文历史记忆在建筑

历史记忆在建筑

浏览:6436次 /  时间: 01-04 22:07:48  来源:http://www.dichanshequ.com  房产论文

    盘龙城遗址

    商代前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面积约1.1平方公里。城址兴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据发掘资料,此地最迟在商代二里冈下层时已有居民,二里冈上层时发展迅速,修筑上、下两层宫殿,并与上层宫殿同时修筑城墙,到商代后期急剧衰落。对了解商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

www.dichanshequ.com 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盘龙城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和手工业区都在城外,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态。在城墙的夯筑技术、埋葬习俗、陶器特征、青铜工艺、玉器风格等方面,均与黄河中游的二里冈上层文化有明显的一致性;而宫殿的营建手法则同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安阳小屯宫殿基址的建筑技术属于同一个传统,这证明商代中期时商文化确已分到此地。但这里红陶缸的比例远远大于黄河中游,说明仍具有自己的特色。同处长江中游的湖南石门皂市、江西清江吴城等同时期的遗存,虽曾直接或间接受到二里冈上层文化的强烈影响,但皂市遗址中的大量灰白陶和吴城遗址中的大量印纹陶,均系本地原有早期文化因素的继续。而盘龙城遗址的内涵,则基本为二里冈上层文化因素,属商文化系统。此地大概是商人在长江之滨建立的一个重要方国,是中原文化向南影响的前进基地。

    中山舰

    以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代名舰,位于武昌白沙洲湖北造船厂。现位于武昌白沙洲湖北造船厂。曾记载着孙中山先生历经磨难、矢志报国的坎坷历程和丰功伟绩。中山舰历经中国近代史的护法运动、孙中山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及武汉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并于1938年10月24日在武汉金口长江段与日机激战被炸沉。1997年元月28日中山舰被打捞出水,2月19日运至湖北造船厂修复。中山舰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心目中的一座历史丰碑,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素材。现基地有修复中的中山舰、中山舰纪念广场、纪念碑、忠魂壁、中山舰史料馆、中外海军舰模展览等参观游览项目。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南洋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中山大道712号,系1920年建成的爱国华侨简氏兄弟创办的南洋烟厂汉口分公司的办公楼所在地,1926年12月至1927年夏武汉国民政府在此办公。

    一九二六年十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为适应革命形式发展的需要,国民党中央决定自广州迁都武汉。同年十二月,到汉的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成立"临时联席会议",行使中央最高职权。一九二七年一月一日,国民政府正式在这里办公。

    国民政府在此期间,领导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举行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国共两党的重要领导人汪精卫、徐谦、谭延闿、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毛泽东、董必武、恽代英、吴玉章等曾在这里活动。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汪精卫集团公开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九月二十日,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结束。

    一九八八年在三楼复原了部分办公室和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会场,举办了武汉国民政府史迹展览并对外开放。

    江汉路—建筑博物馆

    1210米的江汉路,最耐看的,是一字排开各种建筑: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现代派……难怪人们都说,江汉路是武汉二十世纪建筑的博物馆。

    近代武汉标志性的建筑——江汉关矗立路口。它高46米,1924年建成,文艺复兴式风格,凝重庄严,它楼顶敲响的钟声曾随风飘荡三镇夜空达半世纪之久。日清洋行和日信洋行与江汉关隔街相望,文艺复兴式风格。日清洋行大楼建于1913年,拐角处角塔为拜占庭风格。日信洋行则壁柱分格、线条丰富。信步向前,是永利银行(现为民生银行),它建于1946年,是武汉解放前最后一栋大型现代派建筑。对面的台湾银行则交融东西古典主义 ,由武汉第一个房屋设计所景明洋行设计,解放前最大的建筑商汉协盛营造。楼顶两侧各有四个裸女用背部托起地球仪的大雕塑,风姿绰约。分别建成于1935、1936年的中国实业银行和四明银行,皆出自建筑大师卢镛标之手。它是武汉现代派建筑典范,具里程碑意义。前者底层黑色大理石外墙、中上层褚红色外墙直通尖顶,以48.5米的“高度”在数十年里领高楼之最。穿过中山大道,大清银行和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扰守江汉路与中山大道的十字路口。大清银行大楼建成于1916年,呈四方形,气宇轩昂,古典风格突出。再往前走,国货公司大楼(今璇宫饭店、中心百货)一派欧陆风格。它1928年开工,造型奇特,呈L型。 江汉路上共有13栋列为历史优秀建筑,其中省级1座、市一级6座、市二级6座。值得一游。

    武汉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然而让武汉人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是:武汉在历史上曾经是楚国的要地。因此,现、当代举凡涉及文化渊源时,人们就一定会津津乐道“楚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的楚国文化,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热情浪漫的性格,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都对今天追求成为开放型国际大都市的武汉,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以笔者之愚见, 在武汉的建筑风格上,却很少体现出楚人的自然崇拜与原始信仰。我们很少看到先民“拜日、祭火、尊凤”的遗迹。这不能不说是作为楚之后裔的遗憾,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武汉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一、“汉派建筑风格”安在?

    武汉的建筑文化是否已形成自己的流派?是否存在“汉派建筑风格”?应该说,我国一些地域的建筑风格是相当明显的,而且已形成自家的流派。如建筑界公认的“京派”、“海派”、“岭南派”等,它们实际上都代表了本地域的

www.dichanshequ.com 风格和特色,但并不是所有地域都已经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和流派了。

    有学者曾对“海派建筑风格”作过这样的评说:“海派”就是海纳百川,就是无派。海派建筑常常是相对于“京派”和“岭南派”而言。与代表正统中式建筑的“京派”和注重融合自然的 “岭南派”建筑不同,海派建筑除了常常体现出时代之新和构造精致外,说不出太多的特点,只是感觉上有点洋气。

    学者们对“海派”的评价尚且如此,不知对“汉派”(如果存在的话)应作如何评论?笔者只是依稀感觉到“汉派”比较贴近“海派”一些。无论是上海还是武汉,他们都从未成为历史上的古都,他们没有如北京、西安、南京那样留下深厚传统文化的积淀。但他们却有着相类似的近代发展史,其地域文化的形成都与他们特有的地理位置、畅达的交通、口岸的开放、租界的建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繁盛的商业息息相关。

    近代上海的主体是从开辟租界之后发展起来的。各国洋人以及来自江浙、山东、广东、福建的移民,大量涌入上海滩,开拓了这片黄金宝地,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习俗,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在这里,中西文化以及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造就了上海具有标志性的外滩、繁荣的南京路、以及丰富多彩的里弄建筑,形成了今天的海派建筑文化和风格。

    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明成化年间,因汉水改道使汉口与汉阳分离,形成三镇鼎足之势。汉口成邑最迟, 而发展最快,显然是与长江、汉水、自然水系有机共生之优势分不开的。从沿河到沿江一线的建筑发展史,基本显现了汉派建筑文化的脉络。

    “九省通衢”的武汉,历史上并未留下太多古迹,闻名全国的恐怕也只有黄鹤楼、古琴台、归元禅寺等。古黄鹤楼曾为中国历史上三大名楼之一,因《南齐书》载:“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而得名,并有众多诗人名士在此留下佳篇。该楼曾因战乱、灾害、屡遭毁坏。1981年,市政府参照清代同治年黄鹤楼之原型进行重建,才使这一名楼重现光辉。

    从明嘉靖年沿河及汉正街一线渐成小肆并逐步形成市镇,到清咸丰年沿江租界地的兴起与里弄住宅的伴生,代表了武汉建筑的发展里程,也培育了汉派风格的形成。当年,沿河自西而东有宗三庙、杨家河、老官庙、集家嘴等码头已初具规模。明崇祯八年,汉口筑长堤,汉正街得以迅速发展。此街早年,寺庙、商铺、会馆,比比皆是。上八行商号行栈,下八行手工作坊,已形成省内外商贾云集的繁华市场。“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汉正街之所以数百年商业繁盛不衰,是因为武汉商界的宽松环境。武汉很少“排他”性和“狭隘”性,是属于那种“海纳百川”的城市。因此,历史上汉正街就有了川帮的“协记”、浙帮的“五和”、徽帮的“汪玉霞”、赣帮的“景德镇细瓷”、齐鲁帮的“谦祥益”等外埠大商家在此营商,促进了汉正街的商业繁荣。他们带来了各地域文化的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其居所、商铺的建筑风格之上。颇具代表的是会馆建筑,如山陕会馆,其规模宏大,建筑巍峨,占地5500M2,分东、中、西、三院落,以山西民居经常采用的狭长巷道相联系,独具风采。汉正街的商铺兼容了南、北、中、西各种传统建筑之风格,多为前店后厂,底层经商,二层住家,并有院落串联的典型中国民间建筑式样。白墙黑瓦,麻石筑门,梁上雕龙饰凤,极富民族特色。那时的汉正街还出现了一些教堂、医院等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标签:建筑  历史  房产论文房产论文

《历史记忆在建筑》相关文章>>>

联系本站| 免责声明| 地产学堂| 建筑工程 | 房地产下载| 标准下载| 下载帮助| 网站地图